《危险关系》 苗炜工作室解读
《危险关系》|苗炜工作室解读
关于作者
埃丝特·佩瑞尔是婚恋心理咨询师,在纽约开展咨询业务。她的畅销书《亲密陷阱》被翻译成近三十种文字,《危险关系》也登上了《纽约时报》畅销书榜。她的播客“我们从哪儿开始”及“工作怎么样”也是颇受欢迎的节目。
关于本书
埃丝特·佩瑞尔的畅销书《亲密陷阱》中有一章专门讲述婚外情。佩瑞尔后来发现,人们最喜欢和她讨论的就是婚外情,所以她又动笔写了《危险关系》。不忠是最有争议的话题,也最容易陷入道德评判,佩瑞尔尝试让我们看得更复杂一些,并且大胆提出,婚外情帮助我们成长,现在人的一生中经历两三次婚姻,是一件很平常的事。
核心内容
第一部分,我们看一下婚姻发生了什么变化?婚姻是不是比以往更脆弱了?婚姻是不是越来越难维持了?人们是不是不愿意结婚了? 第二部分,我们来看一看佩瑞尔对婚外情的分析,人们到底为什么要搞婚外情。 第三部分,我们来看一看佩瑞尔谈论的修复之路,发生了婚外情的婚姻该何去何从。
你好,欢迎每天听本书。今天我要解读的这本书叫《危险关系:爱、背叛与修复之路》。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英文标题,非常直截了当,就叫出轨(The State of Affairs)。
绝大多数人认为,出轨是婚姻中最糟糕的事情。你看,要是有一个女明星出轨,在微博上就会被骂得狗血喷头。美国前几年有一项民意测验,91%的美国人认为出轨是“不道德的”。有一位评论者说,想不出来还有哪一件事像出轨这样常见,不违法却又有这么多人不赞成。
这本书的作者叫埃丝特•佩瑞尔,比利时人,在纽约做了很多年的心理咨询工作。她的上一本书叫《亲密陷阱》,里面有一章讲到了婚外恋,后来她发现,人们最愿意和她讨论的就是这一章的内容,所以,隔了十年之后,她专门写了这本《危险关系》。
从我的角度看,婚外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主题,包法利夫人搞婚外恋,最后搞死了。安娜·卡列尼娜搞婚外恋,最后也死了。美国作家厄普代克,大量作品写的都是婚外恋,到年老体弱之后,他就写对婚外恋的怀念。还有一个美国作家在书里说,如果一个男人不涉足性冒险,一生中的麻烦就减少了三分之一。他的意思是,男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麻烦事都源自他要偷情。可是呢,男人是如此不怕麻烦。
我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了非常多的偷情故事,当然也想看一下,一个从事多年婚姻咨询的心理学家是如何讨论婚外情的。如果我们想要认真地对待婚姻,也该看看埃丝特•佩瑞尔这两本书,《亲密陷阱》和《危险关系》。
出轨是很普遍的现象吗?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这个看法。佩瑞尔说,对美国夫妻出轨率的估测差异很大,女性出轨率是从26%到70%,男性出轨率是从33%到75%。出轨这个词也很难定义,到底是发生了性关系才叫出轨,还是说跟别人恋爱、接吻、有了亲密接触就叫出轨,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。但大家普遍认为,出轨呈上升趋势。有一项研究说,自1990年以来,女性出轨的比例上升了40%,男性比例一直保持稳定。可见男人不怕麻烦,女人也不怕麻烦。出轨这事儿如此麻烦,要说谎、要掩盖、要巧妙安排时间,可能还要增加一笔开销,为什么大家还乐此不疲?我们到《危险关系》这本书里去找一下答案。
我的解读分成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我们看一下婚姻发生了什么变化?婚姻是不是比以往更脆弱了?婚姻是不是越来越难维持了?人们是不是不愿意结婚了?第二部分我们来看一看佩瑞尔对婚外情的分析,人们到底为什么要搞婚外情。第三部分,我们来看一看佩瑞尔谈论的修复之路,发生了婚外情的婚姻该何去何从。
我们先进入第一部分。我们谈到择偶标准的时候,经常会说一句话叫“有车有房”,尽管在大城市里,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要有车有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“有车有房”好像已经是对男性或者说对婚姻的一个普遍要求了。而许多经济独立的女性会说,老娘自己挣钱自己花,不结婚不生孩子,过得逍遥自在,我干吗要找一个孩子气的男人啊?我为什么还要处理婆媳关系这些麻烦事?
今天,人们对婚姻的看法已经发生了转变,《危险关系》中用两个词来描述这种转变,原来的婚姻叫“基石模式”,现在人们对婚姻的期待是“顶点模式”。简单来说,基石模式就是我们两个结婚,我们两个一起奋斗,一起挣钱,存钱,有房有车生活安稳之后,我们生孩子,养育下一代,共同照顾父母。我们可能会遭受一些困难时刻,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,这是一种基石模式的婚姻,两个人结合有经济上的考量,也有对困难的预期。
顶点模式是另外一种状况,我经济独立,事业上小有成就,你经济独立,事业上也蒸蒸日上,我谈过几次恋爱,现在想稳定下来,有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,你也玩够了,想踏踏实实过日子了,咱两个碰上了,怎么瞅都那么合适,那咱两个结婚,有车有房,先享受二人世界,孩子以后再说。这是所谓“顶点模式”。在大学毕业到三十岁或者四十岁之前,把自己先料理好了,然后碰到合适的人,再结婚。婚姻是他们把好多其他事情处理好了才会考虑的事,把工作处理好,能挣钱,把家庭关系处理好,确保父母不要过多涉足你们的婚姻,也把自己以前的情感关系都处理好,两个人都觉得彼此情感成熟、事业稳定、经济安全,并且准备好从单身的乐趣中走出来时,两个人才结婚。可以说,这种顶点模式提出来很高的要求,事业稳定、经济安全,这相对来说不难达到,但情感成熟、从单身的乐趣中走出来,实际上是一个很含混的标准。
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用“顶点模式”要求婚姻。性、婚姻、为人父母,这三件事以前是打包在一起的,上一代人把性从婚姻和生育中分离出来,不结婚可以更好地享受性,新一代人可能把生育和性也分开,有些女性喜欢孩子,她不需要丈夫也可以养个孩子,这虽然是一种少见的现象,但的确表明了一种对婚姻的新态度:婚姻不是进入成年或者为人父母的基础,不结婚也可以过一种很成熟的负责的生活。
不过,学者们的研究发现,顶点模式对背叛更不能容忍,因为两个人都把婚姻当成了非常认真严肃的事情,都认为对方足够成熟、能够自律、是老天安排的另一半,他们才结合在一起的,结果发现对方出轨了,这种背叛就更难被容忍。作者提醒说,如果你认为丰富的婚前性行为能够预防出轨,那你就太天真了,没有数据支撑这种想法。
不论基石模式的婚姻,还是顶点模式的婚姻,都是一种神圣的约定。我们看电影,经常看到新婚夫妇在教堂、在神父的主持下庄严宣誓,有时候我们身边的朋友也会举行西式婚礼,结婚就是双方立下了一个约定,共同来到神的面前,用生命做见证,这体现了立约方的自由意志。在双方的约定中,肯定有对忠诚的承诺。夫妻两个也许都讨论过这个问题:我们给对方多大的独立空间?他能和异性共进晚餐吗?能一起看电影吗?他和前任还能见面吗?他能出轨吗?到底出到什么程度叫出轨呢?网上看色情图片算吗?花钱买春算吗?心中有欲念算吗?实际上,夫妻双方无法就出轨的种种可能性拉出一个清单,完全谈出一个规则来。但出轨的确是两个个体之间的违约,这种违约可能不再是对上帝的犯罪,因为信仰对婚姻的约束越来越少了,也可能不涉及家庭财产的分割,因为两个人可能都有婚前约定,谁的东西是谁的,有非常清晰的认定,也不是对家庭联盟的破坏,因为结婚更多是两个人的事,而不再是两个家庭的事,出轨背叛的核心就是对彼此信任的违背,我们都期望我们的伴侣按照共同的约定来生活,但最后有一个人不值得信任。
佩瑞尔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感叹,她说自己每天在办公室里遇到的都是现代婚姻观念的消费者,他们购买了婚姻这种产品,把它带回家,然后用着用着,发现它坏了,里面缺了几个零件,所以要到修理厂来修理。顶点模式的浪漫婚姻,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乌托邦幻想,能长期保有的人是幸运的,但也有许多人在婚姻中遭遇背叛,产生了幻灭感。
他们会对佩瑞尔说,“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”,“这段婚姻不再适合我了”等等。佩瑞尔说,这些说法是把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应用到浪漫关系中了,这些价值包括个人利益、低成本、权利和规避风险。有一位心理学家这么说,我们仍然相信承诺,但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强大声音告诉我们,如果在婚姻中满足于接受那些低于我们认为需要的和应得的,我们就是大傻瓜。这句话稍微有点儿绕,说得直白点儿,我们对婚姻的要求很高,如果婚姻达不到我们的要求,我们就觉得亏了。在发生婚外情时,忠实的一方大多会有一种遭受愚弄的感觉——你耍我呢,你骗我呢,你当我傻呢?你这个人真不值得,我们离了吧。
今天我们对性是越来越宽容,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高,但对离婚也越来越宽容。佩瑞尔说,在我们这个消费社会中,新奇是关键。每一件物品买回来都不一定要用一辈子,有些物品会预先设计好它是可以被淘汰的。她说,对伴侣来说,这种设定也不例外。消费文化不断用更好、更年轻、更活泼的东西来吸引我们,我们把立刻得到满足和不断变化当成一种权利,不会再为另一个人、为一段婚姻忍气吞声,伴侣关系变成了一种体验经济,如果我们感到无聊,稳定的家庭、丰厚的收入和乖巧的孩子也会变得没有吸引力,我们对个人幸福的高期望让我们更容易出轨。
好,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。佩瑞尔认为,现在更多的人是以顶点模式来看待婚姻的,两个年轻有为、经济独立、情感成熟、有一定阅历的人走进婚姻,但他们依旧有可能遇到婚外情,他们对婚姻的要求高,他们对个人幸福的期望也很高。他们对忠诚的需求增强,不忠的吸引力也在增强。
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,看看佩瑞尔对婚外情有什么发现。
佩瑞尔在一次讲座中曾经问在场的听众,你们谁搞过婚外情?没人举手。她换了一个方式问,你们谁被婚外情影响过?这次有好多人举手。佩瑞尔说《危险关系》这本书,很大程度上是在她和读者的互动中产生的。她在书中说了很多婚外情的故事,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,差不多有四五十个,但都是粗线条的,比如,某位女士和一位年轻男士共进晚餐,她享受晚餐时短暂的意乱神迷;某位中年男人,在家里面对妻子始终有生理障碍,却常年买春,花费了大笔的金钱。佩瑞尔不是小说家,她讲述故事,是为了给她的论述提供佐证,她必须给出一些结论性的看法,她在书中说,出轨涉及三个构成要素,第一是秘密,第二是性幻想,第三是情感投入。
我们在这里稍微离开一下这本书,秘密、性幻想、情感投入,这三个要素简直就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几样东西。社会心理学有一个词叫“行动者-观察者偏差”,就是说,自己干一个事,和看别人做同样的事,给出的叙述不一样。如果你出轨了,那你是自私的、是渣男,不值得信任;如果我出轨了,那是我陷入了困境,渴望被理解。对别人,我们指控他们品行不端。对自己,我们专注于减轻罪责。这就是“行动者-观察者偏差”。
许多夫妇,婚外情暴露了,婚姻出现了危机,会找佩瑞尔这样的咨询师来解决问题,希望婚姻维持下去。但也有许多人,会把自己的秘密讲给一个信得过的人。有一位巴西作家叫保罗·科埃略,他写了一本书叫《私通》,写之前就在社交媒体上向他的粉丝宣布,我要写一本关于婚外情的书,你们有什么故事讲给我听吗?他收到了一千多封邮件,粉丝跟他分享自己的奸情,这件事说明什么呢?说明婚外情这种秘密,跟自我有关,跟自我塑造有关。它还说明什么?说明小说家总爱为婚外情辩护,虽然有很多小说赞美伟大的爱情,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小说,为婚外情做出了辩护。我们前面说到的美国作家厄普代克,他有一本小说就叫《夫妇们》,写的就是美国一个小镇上几对夫妇乱搞的故事,他对男主角女主角有细致的心理描写,讲他们在婚姻中感到的不满,讲他们对性的渴望,出轨的男女得到了同情和理解。
我们知道,好的心理咨询师有很强的共情能力,能够理解来访者的心境,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的视角看待问题,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信任的第一步就是觉得这位咨询师理解我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咨询师和小说家很像,都是有共情能力的人,都能感知一个人隐秘的冲动。
佩瑞尔说,出轨涉及三个构成要素,第一是隐秘,秘密,第二是性幻想,第三是情感投入。这三者如同三棱镜一样折射出婚外情的困境。书中提到了一个词,叫“郁郁寡欢的婚姻”,说陷入其中的是“半幸福夫妇”,书中是这样描述的——婚姻给你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东西,也带走了一些东西。恒常不变杀死了快乐;快乐会杀死安全;安全会杀死欲望;欲望会杀死稳定;稳定会杀死性欲,得到一些东西,你的某个部分就退化了,没有它你也可以活下去,或者相反,没有它你就活不下去。但在结婚之前,你很难知道哪一部分自我是可以牺牲的,哪些是你精神中的一部分。
来访者向佩瑞尔讲述自己的婚外情时,总会用一些很正面的词——青春焕发,重生,变得更强大,回复元气,焕然一新,充满活力,解放。他们有了一桩秘密,有了期待,有了对另一个身体的渴望,最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种意义。佩瑞尔说,她在工作中经常感到自己一半的身份是咨询师,另一半的身份是哲学家,还是存在主义哲学家,因为来访者总要跟她讨论选择、人生意义这些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。
她的分析有三个层面,第一,我们内心有两种东西在冲突,一种是寻求稳定感和归属感,另一种是渴望新奇和冒险。婚姻之所以吸引人,就在于它一开始能满足这两种看似矛盾的需求,但慢慢地有人感到不满,他渴望新奇和冒险的那一面背叛了他渴望稳定的那一面。第二,成年人其实过的是一种被限制的生活,我们对爱人有承诺,对孩子有承诺,有养家的责任,一个人要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,实际上就要把一个复杂的自我变成一个简单可靠的自我,一个人脑子里念头太多,总想着生活中的种种其他可能性,那是不太靠谱,婚姻要让我们变得靠谱,可我们总免不了要去寻找那些丢失的自我,破碎的自我,把自己拼得更完整。第三,佩瑞尔说,性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冲动,它包含了更复杂的意蕴,性可以对抗年龄增长带来的焦虑,对抗面对死亡的焦虑,反抗家庭关系的制度化,性可能是一种自主的标志。
佩瑞尔用了许多具体的事例来说明,女人出轨不一定不是由于性,男人出轨也不一定不是出于感情。对于婚外情,我们经常有比较刻板的看法是,男人出轨,是花心,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,女人出轨是遇到了真正的感情。实际上,有研究表明,男人感到孤独、沮丧或者能力丧失时,他渴望性或者性交易中包含的那点儿温情和逃避,性是通往他们情感世界的入口。而女人容易遭遇“性欲阻力”,这种“性欲阻力”来自三个方面,首先是关系变化,从自由独立变成承诺和责任。其次是伴侣之间过度的熟悉,取代了个性和神秘感。最后是角色的转变,母亲、妻子和家庭管理者这样的角色,实际上都会抑制性的冲动。
佩瑞尔说,我们面对婚外情,与其说是面对一个要解决的难题,不如说是面对着一个更深的悖论,那就是我们内心两种渴望的悖论,既想要安定的生活,又想要自由和冒险。有些人通过自我调适,更倾向于安稳的生活。有些人非常幸运,家里红旗不倒,又在外面冒险,还将这段秘密关系保持了很久。有些人不那么幸运,他们被发现了,一下子变得狼狈不堪。
好,这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。佩瑞尔并没有在道德上指责那些出轨者,而是给予婚外情相当多的理解和同情,她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两种渴望,对稳定安全的渴望,对自由和激情的渴望,爱与激情的确有一定虚幻的色彩,它有时难以抗拒,但又会变得虚无。我们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寻找自我,寻找生存的意义,我们对婚姻的要求提高了,对伴侣的选择更慎重了,但婚外情并没有因此减少。
接下来,我们进入第三部分。看看佩瑞尔给婚外情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之道。佩瑞尔在演讲的时候,有人会问,你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婚外情,她说,既支持又反对。这其实是一种很大胆的回答,她居然不是百分之百的反对,她居然敢说自己支持。当然她还说了一句话,如果你把搞婚外恋的劲头用10%放在经营自己的婚姻上,那你的婚姻会更完美一些。
我们通常会认为,家庭完美就不会出轨,然而佩瑞尔也遇到过,完美婚姻中的一方也会出轨,他们保持忠诚十几年几十年,忽然有一天就越过了红线,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,去追求新奇、自由和快感。许多搞婚外情的人会告诉佩瑞尔,一段危险的关系让他们感到自己还活着,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生命感受,婚外情是一种渴望,渴望被关注,渴望一种密切关系,渴望重拾信心,渴望被人需要。如果对一段婚外情全盘否定,反正谁出轨了谁就是最大的错过,那实际上我们就拒绝了对婚姻复杂性的思考。比如在家庭中很可能有一方没有出轨,但他用冷暴力来处理夫妻关系,在情感上在性上都是拒绝的姿态,这种行为是可以容忍的吗?
对那些发生了婚外情,又渴望修复婚姻的来访者,佩瑞尔给出了一些分析,包括如何谈论这个伤疤,如何面对自己的嫉妒和报复心等等。但佩瑞尔绝对不是一个劝和不劝离的人。她非常坦率地指出,现代人很可能在一生中经历两次或者三次婚姻,在上次恋爱事件中,你可能是以第三者的角色登台,但很有可能你由此进入了第二次婚姻。人们总说一夫一妻制,这个词原本的含义中包含了从一而终的意思。佩瑞尔说,许多人在重新思考一夫一妻制,性的排他性是不是就是忠诚?独立感和归属感是不是不能融合?忠诚到底是我保证除你之外绝对不和别人上床,还是意味着尊重你、对你诚实同时保持着情感的亲密关系呢?有些夫妻的确做过尝试,商量着维持一种开放式的关系,2019年有个美剧很热闹,叫《致命女人》,其中就有一对伴侣维持的是开放式关系,然而这不是婚外情的解决方案,只要你指定规则,就会有人破坏规则。但是,佩瑞尔强调,那些浪漫的多元主义者比许多一夫一妻制的夫妻更多地思考了忠诚、性、爱和承诺的意义,他们的观念在保守人士看来大逆不道,但并不是轻浮随便的,他们对生活及婚姻的复杂性进行了更深的思考和沟通。
佩瑞尔提醒我们注意现在家庭生活的复杂性,比如有的国家同性恋可以结婚,男同性恋之间是怎么约定这段关系的?这种约定对异性恋男女有什么借鉴意义吗?如果性文化越来越包容了,那社会随之发生的变化会加剧。我们以往认定的家庭是由血缘和亲属关系界定的,现在人们离婚、再结婚、再离婚、同居、收养、使用精子卵子捐献者,组成混合家庭,我们面对的是更复杂的家庭。
佩瑞尔说,婚姻中可以存在婚外性行为吗?这个事以前在婚姻问题咨询师那里是不能提的,人家来找你修复婚姻关系,你劝人家乱搞,这岂不是乱套了。但现在,佩瑞尔会和来访者讨论,你们到底怎么看待一夫一妻制,更灵活一点儿的边界,到底会摧毁一桩婚姻还是会强化?佩瑞尔说,实际上,这些问题会让来访者更深入地看待自己内心的渴望,更真诚直率地表露自我,也许也能更本质地解决问题。两个人遇到问题,找一个心理咨询师,肯定不是让这位咨询师来帮他们掩盖问题,焚尸灭迹的,如果出轨方道歉,恳求原谅,这事儿就遮挡过去了,那咨询师也没解决什么问题。从本质上来说,心理咨询师也不一定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,但她能帮助人们获得耐心与坚定,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和心理上的种种困境,这种耐心与坚定有时能自己获得,有时必须靠咨询师来获得。
佩瑞尔在处理来访者问题时,遭遇过不同夫妻的不同结局。有的能迈过这个坎儿,继续维持婚姻;有的维持了婚姻,但心理上还是迈不过去这个坎,毕竟他们要解决天性中的悖论,怎么才能将独立和归属感相融合。对他们来说,婚外情不是一场危机,而是一个黑洞,后来的所有努力都被这个黑洞吞噬,看不出效果。还有的夫妻一拍两散,各自欢喜。
在这本书里,佩瑞尔的终极杀招就是离就离了,没什么大不了的,不忠会破坏一段关系,但也可能创造一段新关系。我们的文化通常认为离婚是一种失败,特别是不忠导致的离婚就更丢脸,白头到老被当成婚姻成就的终极目标,但我们的寿命不断延长,有时候一段关系走到头儿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体面的结束。佩瑞尔在咨询中既不会坚定地维持婚姻,也不是看见谁就劝谁离,她帮助人们更深入地分析婚姻和婚外情。
好,以上就是我对《危险关系》的解读。我们再来总结一下。
第一,佩瑞尔是比利时人,在纽约长期从事婚姻咨询工作。她有两本书都出了中文版,一本叫《亲密陷阱》,一本叫《危险关系》。第一本讨论了婚姻以及性在婚姻中的关键作用。第二本讨论了婚外情。
第二,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,基本上从“基石模式”转变为“顶点模式”,基石模式把婚姻看作两个人结盟,一起努力打怪。顶点模式是两个人各自打怪升级,到达事业上的一个小山峰的时候,才考虑结婚,这时候两个人的情感都比较成熟了,都经历过一些风雨了,终于找到了另一半。他们对婚姻有更高的期许,相对而言,也就更不容忍背叛。
第三,人的内心有两种矛盾的渴望,一种渴望安定感和归属感,另一种渴望自由和冒险。婚姻会压抑后一种渴望,会把一个复杂的自我变得简单,会给你固定的家庭角色。人生漫长,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又渴望寻找丢失的自我了,你可能会觉得生活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,不忠是一种诱惑。
第四,佩瑞尔建议人们用搞婚外恋的劲头来努力经营婚姻,在婚姻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,也试着用更开放更坦率的方式来探讨婚姻的边界,探讨忠诚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撰稿、讲述:苗炜 脑图:摩西脑图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