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《B选项》 远读重洋解读

《B选项》| 远读重洋解读

关于作者

谢丽尔·桑德伯格,Facebook 首席运营官,第一位进入 Facebook 董事会的女性成员。2013年,桑德伯格登上了《时代周刊》杂志封面,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她的代表作《向前一步》,是全球知名畅销书,曾经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女性。

联合作者亚当·格兰特,沃顿商学院教授,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管理学思想家之一,知名畅销书《离经叛道》的作者。

关于本书

2015年5月,桑德伯格的丈夫大卫·高德博格在度假途中意外身亡,她从此陷入漫长的心理创伤恢复期。本书是桑德伯格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之后,用硅谷精神探寻悲伤背后的科学原理,从创伤中艰难恢复的全记录。

核心内容

以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提出的 3P 理论为基础,阐述了阻碍人们从心理创伤中恢复的三种情绪陷阱,并结合亲身经历给出了心理创伤恢复的四个建议。

你好,欢迎每天听本书。今天为你解读的是《B选项》,副标题叫“直面逆境,建立抗打击能力,寻找快乐”。这是一本2017年4月份出版的新书,英文版原书约7万字,目前还没有中文版。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,为你讲述书中精髓:人们在遭遇人生不幸和打击之后,如何进行心理创伤恢复。

心理创伤恢复是个历史性难题。清朝有个皇帝叫顺治,他有个十分宠爱的皇妃叫董鄂氏。但董鄂氏的命不太好,她生下的皇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,两年之后董鄂氏自己也得病去世。连续失去两个最爱的亲人,导致顺治皇帝的精神世界彻底崩溃。他先是心灰意冷剃度出家,后来郁郁寡欢,身体状态每况愈下,董鄂妃死后仅半年,顺治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,24岁就驾崩了。顺治皇帝的遭遇,就是一个在经历了不幸和打击之后,没能走出阴影的典型案例。连皇帝都没法幸免,一般人在遭遇不幸之后,陷入心理创伤无法自拔的情况,就更加普遍了。

本书的作者是现任 Facebook 首席运营官、被媒体称为“ Facebook 第一夫人”的谢丽尔·桑德伯格,她也是第一位进入 Facebook 董事会的女性成员。2013年的时候,她曾登上《时代周刊》的杂志封面,并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。她的上一本书《向前一步》是全球知名畅销书,曾经影响和激励了无数的女性。

如果说《向前一步》是展示自己有多么光彩照人,那这本《B选项》就是在毫不留情地揭自己的伤疤——2015年5月的一次度假旅游途中,桑德伯格的丈夫大卫.高德博格意外从健身器械上摔下,猝死于墨西哥。本来幸福美满的一家四口突然失去了顶梁柱,桑德伯格的世界瞬间崩塌。

这本书就是桑德伯格在遭遇人生变故之后,从创伤中恢复的全记录和经验总结。为什么这本书会叫《B选项》呢?在英文26个字母的排序里,A排第一B排第二,所以A往往代表了第一选择;而B则是在第一选择不存在或者无法选择的时候,我们不得不做出的次优选择。对于桑德伯格来说,幸福美满的家庭本来是人生的最优选择,但丈夫的意外离世,令她不得不去接受人生的次优选择。对于她这样凡事喜欢争第一的成功女性,妥协显得尤为艰难。

桑德伯格在书中说:追寻人生的第一选择固然最好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。当A选项不复存在的时候,就要启动该死的B选项了。生命从来都不完美,某种程度上,我们都或多或少活在B选项当中。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,更好地面对伤痛与不幸,更快地走出阴霾,变得更加坚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这本书的联合作者是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·格兰特,格兰特不仅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管理学思想家之一,还是著名畅销书《离经叛道》的作者。所以,这本《B选项》不仅有桑德伯格的亲身案例,还有来自学界的理论研究支撑。

那么这本书带给我们哪些精华观点呢?今天这期音频,会首先讲讲,人们遭遇不幸时,往往陷入哪些情绪陷阱,形成心理创伤,然后再说说要治愈心理创伤,有哪些方法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。

作者说,我们在遭遇不幸和打击之后通常会陷入三种负面情绪陷阱,分别是自我化、普遍化和永久化。这三种陷阱所对应英文单词 Personalization、Pervasiveness、Permanence 的首字母都是P开头,所以它们也被称为 3P 理论。这套理论的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、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,而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和案例,正是构建在 3P 理论的基础之上。关于这个理论,我们每天听本书之前在解读塞利格曼的《活出最乐观的自己》这本书时详细分析过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。

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, 3P 理论是在几十年前就被提出来的,而且最早是在动物身上做的实验。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,马丁·塞利格曼这套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,他致力于把心理学原理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,普惠给更多人。但抑郁领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还有很多,积极心理学只是其中的一种,要论权威性和科学性,脑科学方面的研究可能还会更胜一筹,但以 3P 理论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,却是最接地气最容易理解的。

刚刚我们说,人们在遭遇不幸时,往往会陷入三种负面情绪,这第一个就是自责。当桑德伯格在健身房找到丈夫大卫的时候,他已经倒在了一片血泊中,最后抢救无效死亡。

丈夫去世之后,桑德伯格产生的第一个负面情绪就是:自责。因为大卫的初次尸检报告显示,他是死于从健身器械摔下来之后的头部创伤。桑德伯格觉得如果早一点找到大卫,他可能就不会死了。本来,丈夫的去世就已经是晴天霹雳,后来的自责情绪更是雪上加霜,令桑德伯格整日以泪洗面。

在心理学上,这种情绪陷阱叫做:自我化陷阱,自我化陷阱的具体表现在于,遭遇不幸者会认为发生的不幸全都是自己的错。书中举了个例子,一位年轻女子参加了朋友的生日聚会,临走的时候,一位男同事需要搭便车回家。女子好心把同事载回了家,但万万没想到,抵达目的地之后,同事掏出了武器,把女子挟持进家中强奸了她。事发之后,女子除了恐惧和愤怒,更多的情绪就是自责。她认为,如果不是自己答应把同事载回家,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。发生类似的不幸之后,把主要原因归咎于自己就是“自我化”的典型征兆。

后来这位女子通过桑德伯格的朋友找到了她,桑德伯格告诉她,同事需要帮忙,你开车载他一程回家,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。最后造成不幸发生的,不是你,而是你的同事,不要因为别人犯的错去惩罚自己。事实上,强奸案受害者的创伤恢复通常不易,受害人陷入自责的心态也很常见。但有数据表明,那些对自责心态说不的受害者,得抑郁症的概率会小得多。桑德伯格向这位受害女子介绍了3P理论,帮她看清了自我化的情绪陷阱。几周之后,女子慢慢从阴影里走出来,开始准备起诉施暴者。据她自己说,3P理论帮她更好地认清了这件事究竟是谁的责任,跳出了自艾自怨的怪圈。

回到桑德伯格的经历,为了逃出自我化陷阱,她自己也费劲了心思。大卫死后不久,她就对丈夫的死因产生了怀疑:从健身器械上摔下来,可能会摔断手臂,但不至于断送一个成年男子的性命。之后的尸体解剖也印证了这一点:大卫猝死于冠心病引发的心律失常,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摔死。

即便如此,桑德伯格仍然在责备自己。她想,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查出大卫有冠心病?于是,她查阅了大卫之前的所有体检报告,却没有找到任何冠心病的征兆。后来,格兰特,也就是这本书的另一作者,告诉桑德伯格,不要再试图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,她越是责怪自己,她的创伤恢复期就会越长。而且,不止她一个人受到负面影响,她的孩子们也同样受到了影响。如果连她都无法恢复,她的孩子们也会一直活在阴影里。格兰特一番话,逼着桑德伯格对自责心态主动说不,也不再把“我很后悔”、“我很抱歉”这样的话挂在嘴边。后来,她发现自己状况开始明显好转,不再一直处于悔恨情绪当中,心态也更加平和。直到最后,她终于明白:不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,都是因我们而起。

这就是第一个情绪陷阱:自我化。我们来总结一下,自我化的典型表现是,把所有的错误归结在自己身上,导致自己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。应对它的最好方法是:认清究竟是谁的责任,并主动对自责心态说不。

下面我们来说,第二个情绪陷阱:普遍化。普遍化的典型表现是:遭遇不幸者,认为不幸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对于这个情绪陷阱,桑德伯格早就有过很深的体会。大学毕业之后,桑德伯格第一天到公司上班,老板让她在电子表格软件里输入数据,桑德伯格说自己不会。老板很生气:“你连这个都不会,是怎么拿到这份工作的?”紧接着,他摔门而出。那一瞬间,桑德伯格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,甚至以为自己要被解雇了,但之后的事实却表明,她只是不擅长电子表格软件而已。

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大卫葬礼之后。桑德伯格重回 Facebook 上班的第一天,她和老板马克.扎克伯格一起开会。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,她转头对产品与工程部的主管说:“你记得吗?以前咱们在谷歌工作的时候探讨过这个问题。”但实际上,这位主管从未在谷歌工作过,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微软。本来桑德伯格这么说,是为了显得和同事亲近,但心烦意乱之下,她记错了同事的职业经历,反而弄得十分尴尬。第二天,有人在晨会上向同事提了一个问题,本来这个问题跟桑格伯格没有任何关系,但急于证明自己的她,却跳出来开始抢答,并且喋喋不休说个不停,后来她才意识到,是大卫的去世让她失去了自信,陷入了“普遍化”陷阱,才有了这些反常行为。

人们为什么会陷入普遍化陷阱呢?说白了,这是一个调整自我期望值的过程。当我们遭遇不幸后,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。比如,失去亲人之后,我们的主要情绪被悲伤占据,许多事情既没有心情做、也没有精力做好。生活和工作上出现一些纰漏和瑕疵,其实都是人之常情。但往往在这种时候,我们会因为一两件小事没做好,而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,进而质疑整个人生。

所以,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人为地降低自我期望,而不是用创伤发生之前的标准去要求自己。当时,桑格伯格的老板马克.扎克伯格告诉她,虽然她在开会的时候犯了一些小错误,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不错的想法;另外,他和团队并不期望桑格伯格能一下子从悲伤的状态中抽离出来,这么快就100%投入工作,这既不合理也不正常。这番话及时点醒了桑德伯格,让她给自己的工作重新设定了更合理的期望值,而不再以过于严苛的标准去要求自己。所以说,这种时候寻求他人的同理心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自己也要给自己适当的宽容。

这就是第二个情绪陷阱:普遍化。它的典型表现是:认为不幸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而解决它的最好方法是:摆正心态,降低对自己的预期值,给自己适当的宽容。

下面我们来说说,第三个情绪陷阱:永久化。永久化陷阱的具体表现是:遭遇不幸者,会认为不幸和负面情绪会持续一辈子。这一点对于桑德伯格来说,也是最难克服的。丈夫去世几个月之后,她尝试了各种办法,看心理诊疗师、和朋友出去散心等等,但丧夫之痛却一点也没有消退。尤其是每一次孩子哭闹,每一次节日、纪念日,孩子的生日等重大节日的时候,她的痛苦会被进一步放大。她甚至还想,未来自己的女儿出嫁,她的父亲都无法陪她参加婚礼的出场仪式,一想到这些,她就觉得这种痛苦会持续一辈子,她和孩子们永远不会再有任何的快乐。

但实际上,根据塞利格曼的研究,类似“永远”和“一直”这样的极端表达,正是永久化陷阱的典型征兆。后来,桑德伯格再产生这样想法的时候,她会刻意提醒自己去掉“永远”和“一直”这样的表达,替换成“有时”、“最近”等更温和的表达。比如,在她产生“我永远都会不快乐”这样想法的时候,去刻意替换一下自己的用词,变成“我有时候会不快乐”这样的表达,可以缓解一些负面情绪。

桑格伯格还尝试过“认知行为疗法”,就是把那些她认为会无限延长自己痛苦期的理由写下来,再找证据去反驳它。比如,丈夫死后她最大的恐惧是:两个孩子永远都不会有幸福美满的童年了。写下这句话很痛苦,但写出来之后她也马上意识到,这并不是真的,因为她与许多其他年幼丧父丧母的朋友聊过,事实证明他们的童年仍然可以很快乐。再比如,后来她还写过一句话:“我永远都好不起来了。”但实际上,朋友跟她开玩笑,她仍然能够在笑声中短暂地忘记痛苦。

有学者做过一组叫做“情感预测”的研究。学者请了几组情侣预测他们分手两个月之后自己的情绪状态,另外几组情侣则汇报他们实际分手两个月之后,自己真正的情绪状态。结果,那些经历了分手的情侣,两个月后的实际状态要比自己预计的好得多。这并不奇怪,我们在经历痛苦的时候,往往会以为痛苦是没有尽头的,但实际上,我们倾向于高估痛苦的有效期,就像我们的身体有生理免疫系统,我们的大脑也有心理免疫系统。当不幸发生在我们身上,大脑也会触发心理防御机制,自动抵御不良情绪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,这是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。

以上就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提出的3P理论,其中包括了自我化、普遍化、永久化这三个情绪陷阱。自我化陷阱的表现在于:发生不幸之后,我们倾向于把所有错误归结在自己身上;普遍化陷阱则是:认为不幸的发生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;永久化陷阱的表现在于:遭遇不幸者,会认为不幸和负面情绪会持续一辈子。这三个情绪陷阱会令我们深陷负面情绪无法自拔,而克服它们的最好方法,就是正视它们的存在,同时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
讲完了 3P 理论,就等于理解了什么在阻碍我们从创伤中恢复。但我们还需要具体的方法,才能更好地从创伤中走出来,下面我们就来介绍4种治疗创伤的方法。

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法:尽量往最坏的情况去想。你可能认为,不幸发生之后,应该更多地往好处想,不要往坏处想,这样对自己是一种安慰。但根据桑德伯格的经验,走出负面情绪最有效的办法之一,就是尽量往最坏的情况去想。

丈夫去世之后,桑德伯格一度悲伤到无法自已。格兰特告诉桑德伯格,与其沉浸在悲痛之中,不如去大胆想象一下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是什么。桑德伯格很惊讶:难道还有比失去丈夫更坏的情况吗?格兰特说:当然有,大卫死于心律不齐,你有没有想过,你们的两个孩子也有可能遗传这个疾病?桑德伯格倒吸了一口冷气,一想:对啊。她本来有可能失去生命里最亲近的三个人,而现在两个孩子不但活着,还很健康。一想到这个,她心中就被感激之情所占据,而这种情绪帮助她打败了一部分悲伤的情绪。

这里涉及到一个心理学概念,叫做“社会比较理论”。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.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的,这个理论的大意是:人们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,通常会把他人当作比较的尺度,来进行自我评价。什么意思呢?你如果经常跟比自己条件优越的人比,内心难免会不平衡,这叫“向上比较”;但如果你跟比自己条件差的人比,内心往往会充满了优越感,这叫“向下比较”。说得通俗点,就是“人比人气死人”。

回到桑德伯格的例子,她虽然没有和别人比,但原理是一样的:“向上比较”意味着和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比,这么一比,失去丈夫的她显然是不幸福的;但“向下比较”意味着和自己最悲惨的生活状态比,这么一比,她的两个孩子都还健康活泼地成长着,她其实又是幸福的。后来还发生过一件事。丈夫离世之后,桑德伯格在一次常规的乳房X光检查中,发现有个可疑的小点。医生告诉她,不要太担心,第二天再来进一步检查。得知这个消息,桑格伯格瞬间从悲伤变成了恐惧。当时离第二天的检查只有17个小时,但她的内心却经历了很多复杂的情绪。第二天超声波检查之后,医生告诉她,她的身体没有问题。那一瞬间,她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解脱。本来泛滥成灾的悲伤之情,一下子被死里逃生的感激之情取代。这件事也极大地帮助了她,让她更好地去战胜悲伤情绪。

所以说,发生不幸之后,先不要急着安慰自己,而是去想想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是什么。往往这么一想你就会发现,其实现在的情况还不算太糟。甚至,你还会庆幸最坏的情况没有发生,从而让感激之情去抵消一部分负面情绪。

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方法:用文字去战胜心理创伤。你或许会认为,遭遇不幸之后,应该尽量避免提起不幸的经历,更别说写下来了;时间久了,伤痛可能就逐渐淡去了。但问题是,不同的人对不幸事件的反应程度也不同。即便你选择对伤痛视而不见,也并不代表伤痛就真的不存在了。你越是对伤心事不闻不问,伤痛就可能会埋得越深,并由心理创伤转变为生理创伤。很多癌症就是因抑郁而起,最后给身体带来难以逆转的病变。

所以,与其刻意回避负面情绪,不如把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。几十年前,健康心理学家杰米.彭尼贝克找来两组大学生做实验,请他们连续4天、每天写15分钟的日志。A组成员记录的是与情感无关的内容,B组成员则要写下他们人生中最黑暗的经历,比如强奸、试图自杀、虐童等。第一天实验结束之后,B组成员普遍心跳加速、血压升高,情绪明显不佳——这不难理解,因为直面痛苦是残忍的。但实验结束六个月之后,杰米回访了两组学生,却发现了惊人的逆转:B组成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了大幅提升,相比A组成员,他们的状态要好得多。自那之后,学界进行了上百组类似的实验,证明了把负面情绪记录下来,对于缓解痛苦是有积极疗效的。

这一结论也有来自脑科学领域的研究支撑: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学教授马修.利伯曼的研究,当你把情绪转化为文字的时候,大脑的前额区域会受到刺激,杏仁核的反应会随之减弱,而杏仁核正是产生情绪,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脑部组织。打个简单比方,当你开车的时候,看到红灯你会下意识地踩刹车;当你把负面情绪转化为文字的时候,你的大脑会亮起红灯,你会下意识地对负面情绪踩刹车。

在记录情绪的时候,还可以给情绪打标签。标签越具体,效果越好。比如,写下“我感到孤独”比只写“我感到不快乐”要具体有效得多。把情绪变成文字,实际是“我们有能力掌控情绪”的体现。写日志也成了桑德伯格创伤恢复的关键一步,丈夫葬礼五个月之后,她一共写下了106338字,这极大地帮助了她从悲伤中恢复。

所以,不幸发生之后,最好的办法不是刻意回避;科学研究表明,正视负面情绪,把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,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情绪,走出悲伤。

我们再来看第三种方法:寻找自己的创伤后成长。心理学家普遍认为,创伤过后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:一是患上创伤后精神紧张,俗称 PTSD ,是指人们在遭遇重大创伤之后产生的一种精神疾病,具体表现有焦虑、易怒、过度警觉、抑郁等等,严重者还可能自杀;另外一种是,恢复到创伤出现之前的状态,也就是不再受创伤的困扰和影响,彻底恢复到创伤发生前的正常状态。但桑德伯格认为,除了这两种结果之外,还有第三种可能性,叫做“创伤后成长”。也就是说,创伤不再只带来消极负面的结果,而是能够让我们化悲愤为动力,变得更好。

“创伤后成长”这个概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提出,成长的具体表现在:找到个人力量;对生命更加感激;形成更稳固的关系;找到更多生命的意义;发现更多可能性。比如,参加过战争的士兵,在激烈的战斗之后,会更加珍惜生命,并且更容易找到友谊;乳腺癌幸存者在恢复健康之后,跟家人与朋友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。这个就是创伤后成长。

如何才能达到创伤后成长的状态呢?说白了,还是个心态问题:有研究表明,外向型人格和本身自信心很强的那些人,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创伤后成长。如果你不是这样的性格也没关系,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,也会更容易化悲伤为前进的动力。我们来看一个创伤后成长的例子,2012年的时候,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美的谋杀案。桑德伯格的朋友,住在纽约的凯文和妻子带3岁的小女儿参加完游泳课之后,回到家中发现,保姆趁他们不在,捅死了他们6岁的大女儿和2岁儿子。

桑德伯格说,她根本无法想象凯文一家如何面对这样的惨剧。后来,凯文告诉她:如果自己能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,他就可以承受一切苦难。他说,妻子和小女儿就是他活着的理由,是他全部的精神支柱。他很感激自己的小女儿还活着,他和妻子的婚姻也很稳固。死去的两个孩子喜欢艺术,他们就创办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,专门为弱势儿童服务。面对悲剧和不公平,这对夫妻选择了以德报怨,为世界增添更多的爱与美,完成了自己的创伤后成长。

同样找到创伤后成长的,还有美国橄榄球明星韦侬.特纳:他母亲是一位运动员,有一次在街上被人袭击,被注射了海洛因之后遭到轮奸。韦侬11岁的时候,他有一次发现自己母亲正在浴室里注射海洛因。4年之后,他妈妈因为毒品去世,他的继父开始照顾他和他4个妹妹弟弟。结果,他读大学一年级的时候,他的继父也去世了。20岁不到的韦侬,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,还得独自肩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。

后来他发现,唯一能照顾弟弟妹妹的方法就是赚钱。而对他来说,赚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打职业橄榄球联赛。当时在校队里,别人告诉他,你不够高不够壮也不够有天赋。但韦侬非常坚决,他说:我必须要成功,不然我的弟弟妹妹就要被送去寄养了。于是,他每天早上2点起来开始训练,不断挑战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极限。他说:“在赛场上,我随时准备死。”后来,他真的成了美国职业橄榄球联赛的顶级明星球员。除此之外,积极寻求亲友的帮助,以及坦然接受现实的能力,也是创伤后成长的关键所在。发生了不幸固然令人惋惜,但创伤不一定是坏事。我们可以努力找到创伤后成长,从不幸中寻找价值,把磨难变成宝贵的人生财富。

治疗创伤的第四个方法,是为我们身边朋友准备的。作为朋友,告诉对方你了解他的痛苦比回避不谈痛苦更好。当我们身边的人遭遇不幸陷入悲伤情绪,有人认为,最好对他们痛苦的过往闭口不提,这样可以避免勾起那些不愉快的回忆。几十年前,心理学家发明过一个术语,叫沉默效应,专门解释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分享和传递坏消息。但实际上,不闻不问会孤立我们的家庭、朋友、同事。我们身边如果有人出现这种情况,作为朋友,最好的处理方式不是刻意回避对方的痛苦,而是告诉对方,我非常理解你的痛苦,并且我坚定地和你站在一起,支持你。

书中提到了一对老夫妇,他们的女儿刚刚不幸去世。一个去他们家拜访的朋友,不小心开口提起了他们的女儿,同行的人很紧张,以为提起来老人家会伤心难过。但没有想到,老人家却一脸温柔地讲起了自己的女儿,细数她过去的那些事情,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女儿被别人记住。

如果你身边有遭遇不幸的朋友,你所扮演的角色就尤其关键。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,一组实验对象被要求集中精力去解决某个难题,但与此同时,房间里会时不时发出高分贝的噪音来干扰他们,实验对象被干扰之后就开始流汗、血压升高、心跳加速,无法集中精力,很多人中途放弃。为了减轻他们的焦虑,研究人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按钮:如果噪音变得无法忍受,他们可以按下按钮,让噪音停止。有了按钮之后,实验对象的确集中了精力,并且减少了失误,这个结果并不意外。但意外的是,并没有任何人真的按了按钮。因为,阻止噪音不是改变的关键,真正的关键是,他们知道自己拥有随时阻止噪音的能力。作为朋友,我们要起到的作用就是:让我们的朋友知道,当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,我们随时都在。

以上就是我们讲的,4种创伤恢复方法,再来总结下:第一,预测最坏的情况;第二,把负面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;第三,找到自己的创伤后成长;第四,以最合适的方法帮助朋友走出创伤。

今天的内容就讲完了。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所有内容:首先我们讲了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.塞利格曼提出的 3P 理论,也就是阻碍人们从创伤中恢复的三种主要情绪,分别是自我化,认为发生不幸是自己的错;普遍化,认为不幸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;永久化,认为不幸会持续一辈子。认识了这些情绪陷阱,是我们治疗心理创伤的基础。

下面我们讲了治疗心理创伤的4种方式,分别是:第一,预测最坏的情况。发生不幸之后,不要先急着安慰自己,而是去想想最坏的情况是什么。这么一对比你可能会发现,现在的处境并不是太糟糕,从而抵消一部分负面情绪;第二,把负面情绪用文字记录下来。研究表明,用记日志的方式把负面情绪写下来,可以帮助我们正视问题,提高对情绪的控制力,从而更快地走出悲伤;第三,找到自己的创伤后成长。发生不幸固然可惜,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契机,引导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进,找到自己的创伤后成长;第四,以最合适的方法帮助朋友走出创伤。当身边的朋友遭遇了不幸,不要因为怕提起伤心事对朋友不闻不问,而是告诉他们,你理解他们的痛苦,并且坚定地站在他们身边。

客观讲,这本书并不算心理治疗领域的前沿著作,书中所用的理论和方法也不新鲜:比如,马丁.塞利格曼的 3P 理论就是几十年前的研究成果了。但正统的心理学往往与我们现实生活的应用场景存在隔阂,仅靠学术理论很难解决普通人的实际问题。

桑德伯格作为一个心理治疗领域的门外汉,在自己遭遇不幸的时候,她没有选择被动接受,而是主动出击,对困难刨根问底,并积极求助于他人。这和她硅谷创业者和商业领袖的身份不无关系。在商业上,桑德伯格每天都面临无数的不确定性,某种程度上,心理创伤治疗也是如此,恢复的过程中也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。作为 Facebook 的 COO ,桑德伯格把自己处理商业问题的逻辑,应用到了心理治疗与恢复领域,试图去探寻心理创伤背后的原理,通过相应的数据和案例,用跨界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,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。这也是为什么美国《连线》杂志评价这本书,称桑德伯格是“用黑客之道打败了悲伤”的原因。

撰稿:远读重洋 脑图:摩西 讲述:杰克糖